1972年,中國的第一枚火箭飛上太空,當神話變?yōu)槭聦?,當夢想得以實現(xiàn),我們的航天夢由此展開,一步步腳踏實地,從生澀的技術再到不斷完善、升級,我們有了更多的經(jīng)驗,先進的設備 ,但成功的背后,更多的則是航天員付出的無限努力。
一說到太空生活,大家可能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童話書里的無憂無慮與輕松自在,但真的如此嗎?答案是不!事實上,要想成為航天員,付出的努力就是普通人遠遠想象不到的,光鮮亮麗的外表下是日復一日的高強度訓練 、嚴格的身體素質以及強大的精神意志,經(jīng)過層層選拔,合格的人寥寥無幾,又要承受各種繁瑣、艱難、痛苦的練習,雖然過程如此艱苦,但真正放棄的人卻并沒有多少,我敬佩他們的堅持不懈,也向往他們強大的意志,他們不畏艱險、堅持不懈、勇于探索,而這,也便是我初次認識到的航天精神。
因為本次這三名宇航員要在空間站的駐留期開展兩次出艙活動及艙外作業(yè),為了適應艙外的失重狀態(tài),他們在地面上進行了長時間的水下訓練,每次下水一待便是六個小時,等到結束訓練上岸時便精疲力盡、大汗淋漓,胳膊酸痛得抬不起來,甚至吃飯時連筷子都握不住 ,盡管如此,他們也不曾說過一聲苦、一聲累,而是不顧疲憊,抓緊和教員進行總結與討論。
雖然做好了十足的準備,但真正進入了太空,又會是一項全新的挑戰(zhàn),因為練習與現(xiàn)實是有區(qū)別的,失重狀態(tài)可能更嚴重,宇宙中又藏著重重危險,進入這樣一個未知的環(huán)境,你不確定未來將會發(fā)生什么,你的生活習慣也將發(fā)生翻天覆地的改變,這將會十分考驗宇航員的適應能力以及強大的內(nèi)心,在照顧好自己的前提下 ,他們肩負著的是中國進步與發(fā)展的重大責任。誰說女子不如男,作為中國第一個出艙的女航天員,王亞平更是打破了女子軟弱無能的傳統(tǒng)思想,展現(xiàn)了吃苦耐勞的精神,而她作為太空授課第一人,也順利完成了授課,將一顆顆名為夢想的種子灑進更多人的心中,而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作為神州13號的宇航員,順利完成了各項挑戰(zhàn),最終圓滿完成了飛天任務,平安回到祖國的懷抱,他們是中國的驕傲,是全國人民的驕傲與自豪,從追夢到圓夢,在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的100周年,我們實現(xiàn)了“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愿望,在從前看來遙不可及的夢想,最終得以實現(xiàn),而這也正是中國航天員與背后千千萬萬人的汗水與努力凝結出的夢想——中國航天夢!
我們仰望蒼穹,夢想由此閃耀,我們有夢、逐夢、圓夢,飛向浩瀚的宇宙,飛向美好的未來!
(指導教師:孫俊梅)
這里是評論的內(nèi)容這里是評論的內(nèi)容這里是評論的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