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是如何統(tǒng)治和日常生活的?

2019-10-14 00:00 發(fā)布

暫無內容  年級 / 3435 0 0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

  夏朝諸侯國商部落首領商湯率諸侯國于鳴條之戰(zhàn)滅夏后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其后裔盤庚遷殷(今安陽)后,國都才穩(wěn)定下來。在殷建都達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稱為“殷”或“殷商”。

  商代有很多方國,方國在殷墟甲骨文中稱為“某方”“多方”“邦方”等,方國首領可稱為“候”“伯”“邦伯”“任”“田”等。這些方國多由各部族獨立發(fā)展演變而來,與商王國缺乏內在聯(lián)系,因而具有很強的獨立性。諸方國與商王國的關系錯綜復雜,有的始終為敵,有的或降或叛,有的長期結盟。

  商朝并不是大一統(tǒng)的國家,而是一個以商王國為主體的松散聯(lián)盟。

  殷商與方國是同盟關系,而商王影響力取決于商王國勢力的興衰,只有在政治和經(jīng)濟實力雄厚之時,商王國才能凌駕于諸方國之上,形同中央王國。這時,商王才能以諸侯之長和盟主的身份對外行使王權,以命令的口吻支使方國首領。這種命令稱為“呼” 或 “令”。殷墟卜辭中有許多商王“呼”(“令”)某候、某伯的記載,說明商王對這些方國有一定的支配權。就連西方最強的周國,名義上同樣也承認商王為天下之共主。(雷海宗《國史綱要》)

  商王對這些外部方國,只能以武力服人,而非以德服人。古人用“德化”或“德澤”這類詞匯表示君王圣德遠播四方。大國要謀求對小國的控制,就需要毅然地進行征伐,而支配征伐的靈力就是“德”。商、周二代的“德”就是靠征伐來實現(xiàn)的。

  商代當時大國與小國是城市與城市的關系。城市國家很容易被征服,為了使統(tǒng)治永久化,有時不得不頻繁地進行征伐。

  商代是城市國家,只要將對方的城池攻克,那么對方就臣服了,再搶點戰(zhàn)利品和人民就可以得勝回朝。

  商代時期還有大片空白領地,對商王國來說,沒有足夠多的人將這些領土全部占領,當時主要 將主要敵對力量消滅,然后發(fā)布命令讓占領區(qū)的人民執(zhí)行就可以了。這些政策稱為“律令”,同樣也是“德”。被占領城市國家需要對中央王國表示臣服并定時朝貢。

  商代時期建都要考慮環(huán)境條件,水源、地形、位置與交通、自然資源等因素。

  大河支流沿岸多有商人聚落群,這樣的選址取水方便、可利用水運、便于農作,還能防火。考古發(fā)掘,商代聚落有城墻、城壕,聚落由內向外的排水設施。

  為了保護居住環(huán)境,商代城址中手工業(yè)作坊大多數(shù)位于城址邊緣。為保證水源的清潔,商代水井許多打入生土下面的巖層,為防止泥沙蕩渾井水,還有濾水設施。處理固體廢棄物,商代也有法律的規(guī)定?!俄n非子·內儲說上》曰:“殷之法,棄灰于公道者斷其手?!睆U棄物要堆放指定位置。

  商代聚落的選址、規(guī)劃、建筑及環(huán)保等體現(xiàn)了和諧的人地關系。商代歷法和物候學知識表明了商文化的先進性,商的文化逐漸向四周擴展,傳播到長江流域和四川,對南方文化產(chǎn)生了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