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的決勝路徑

2019-06-01 00:00 發(fā)布

暫無內(nèi)容  年級 / 1253 0 0

一切關于高考作文的討論,必須在兩個背景下展開,一是作文的“教學背景”,二是高考的“考試背景”,前者凸顯了高考作文的“學得性”特點,后者凸顯了高考作文的“功利性”特點。有意無意脫離這兩個背景的高考作文討論,實質上都是一種異化了的高考作文探討,其結果要么拔高了高考作文的自我表達意義,要么貶抑了高考作文的社會價值訴求。由此我們可以將“高考作文”理解為一種經(jīng)由學習訓練而試圖實現(xiàn)功利目的的一種特殊寫作活動。高考作文作為嵌入整個高考事務當中的其中一環(huán),追求分數(shù)最大化就有其存在的合法基礎和實踐邏輯。遺憾的是,當下的一些高考作文討論乃至某些嚴肅研究,往往忽視“高考作文”的特殊性,致使一線的高考作文備考陷入一個虛空無效的境地。針對這一現(xiàn)實,結合實踐考察,筆者認為,以“技術”為視角切入高考作文研究,通過“技術”支點來撬動高考作文的各種問題,可以較好地鏈接起高考作文的“學得性”與“功利性”兩個特點,并有望使“技術”成為高考作文的決勝路徑之選。


一、“作文”與“高考作文”


在深入探討“高考作文”問題之前,筆者以為,應先厘清一些基本概念和認識,以便使我們的討論能夠最大可能地達成一定共識。


首先,“作文”是什么,這個看似不言而喻的問題,照我看來,其實存在著很大的認識誤區(qū)。一個習以為常的觀念就是,“寫作”與“作文”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世界里,幾乎是毫無區(qū)別的。這種由于概念辨析上的模糊所導致的觀念混亂,使得我們的作文教學活動與一般寫作活動,常常攪和在一起,其后果就是既消解了一般與特殊的區(qū)別,又僵化了特殊與一般的聯(lián)系。事實表明,這種在觀念上的互竄式討論,嚴重影響了我們對高考作文的認識以及備考。


無論是從詞源分析來看,還是從現(xiàn)實活動來看,“作文”其實都是迥異于一般寫作活動的一種特殊表達活動。任何一種表達活動,都是“內(nèi)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從內(nèi)容生成與形式運用的角度來看,“寫作”更注重自我(寫作者)的主觀意志表現(xiàn),是一種追求“獨抒性靈”式的創(chuàng)造活動;而“作文”則更注重他者(非寫作者)的客觀意志的表現(xiàn),是一種追求“外在價值”式的制造活動。“寫作”凸顯“寫”的創(chuàng)造,“作文”則凸顯“做”的制造,兩者的指向雖然有交叉,但卻內(nèi)蘊著一種價值導向和本質追求的不同。這一點必須有清晰的認識和把握。當然,為了便于行文表述,從“寫作”的廣義上來說,我們也可以將“作文”視為一種特殊的寫作活動;但從狹義區(qū)分上來說,“作文”的本質其實就是“做文章”。


“做文章”帶有鮮明的人為痕跡,目的性強,有自己的特殊功利追求。因此,把語文教學中的寫作活動稱之為“作文教學”,更有利于反映它與一般寫作活動的區(qū)別,亦如筆者在一篇文章中所說的那樣:“‘寫作’和‘作文’是文章創(chuàng)作的兩條路徑,我們鼓勵學生‘寫作’,其意在于鼓勵學生有感而發(fā),抒寫真情,表達自我;我們讓學生‘作文’,其意在于讓學生在虛擬性的作文訓練中,也許無感而發(fā),目的是學會做文章?!笨傊?,對“作文”本質的透徹把握,有助于我們討論作文教學乃至高考作文的一切問題。


其次,“高考作文”是什么,也應當進一步認識清楚。以“做文章”的作文本質視角來看,語文高考中的寫作活動,更是一次名副其實的“作文”活動。這種活動因為附載在強烈的功利性高考中,其“做文章”的本質就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


我們知道,在“教學背景”與“考試背景”的雙重規(guī)范下,“高考作文”已經(jīng)變成一種“特殊的特殊”表達活動。因此,與一般的“生命性寫作”不同,高考作文的“生存性寫作”特征,必然使高考作文成為帶有強烈目的達成的一種功利性寫作。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描述高考作文的寫作現(xiàn)象,筆者以為,美國文學評論家布里斯·佩里所說的“戴著鐐銬跳舞”最為形象貼切。雖然佩里談論的是“詩歌創(chuàng)作”問題,但其實也異常精當?shù)攸c出了高考作文的獨特性。“鐐銬”和“舞”當然是一種隱喻,對于這種隱喻,我曾經(jīng)形象地解釋為:“鐐銬就是收,舞就是放;鐐銬就是入格,舞就是出格;鐐銬就是限制,舞就是自由;鐐銬就是規(guī)則,舞就是創(chuàng)造;鐐銬就是安分,舞就是撒野;鐐銬就是求安全,舞就是敢冒險;鐐銬就是尊經(jīng)宗道,舞就是離經(jīng)叛道;鐐銬就是固守藩籬,舞就是放浪形??;鐐銬就是做人要厚道,舞就是成仙很快樂;鐐銬就是“只緣身在此山中”,舞就是“一枝紅杏出墻來”。一言以蔽之:“鐐銬”就是共性的寫作要求,而“舞”則是個性的寫作展示。高考是一場大規(guī)模的選拔性考試,在這種大背景下,面對高考作文,評卷者近乎苛刻地希望看到:考生戴著鏗鏘作響的沉重鐐銬,卻還要能優(yōu)雅地展示出優(yōu)美的舞蹈。


顯然,高考作文不是考生自由的自主寫作活動,而是限制性極強的一種被動寫作活動。如果以自由意志來看,很多考生其實是不愿意寫高考作文這種命題作文的,因為這種強制要求的寫作,是“主題先行”的“被寫作”,很難產(chǎn)生“真情實感”;在這種遠離考生真情的高考作文寫作中,寫作的精神自由幾乎是難以存在的,而代之以被迫寫作的功利考量。因此,要獲得成功,高考作文就得洞悉評卷者的閱讀需求,并積極通過各種有效的作文手段,滿足評卷者這一需求。在這里,我們將“有效的作文手段”統(tǒng)稱為“作文技術”,顯然,“技術運用”成了連接考生與評卷者的關鍵作文表征。


作文技術運用得越是有效,評卷者的閱讀需求就越能滿足,高考作文也就越有希望獲得成功。于考生而言,高考作文是展示自己寫作才情和智慧的重要平臺,但寫作才情和智慧不是無所依托的空中煙花,它的精彩是需要技術來支撐的。沒有技術的支撐,才情和智慧也會因之不彰。據(jù)此,我們可以將高考作文的本質界定為“滿足評卷者需求的文章炫技活動”。


由此可見,有效滿足評卷者的閱讀需求,就成為寫好高考作文的首要前提,而“炫技”就成了高考作文取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二、高考作文視域下的“技術觀”


嚴格來說,高考作文不解決“寫什么”的問題,因為高考作文是“命題寫作”,題目(標題、話題或材料)都是命題者給定的,考生只能在命題范圍內(nèi)寫作,因此,從根本上來說,“寫什么”是不能選擇的。當然,在某個命題范圍下,考生依然可以作出更具體的角度選擇;然而,即便是這種看似自由的“自定立意”選擇,也是被題目所限制的,更何況,在高利害的高考作文競爭中,選“好角度”,往往被嚴峻的博弈現(xiàn)實窄化為“選好”角度,更準確地說是“選穩(wěn)”角度。命題者所津津樂道的“命題立意多元選擇性”,其實早已被教訓得極保守的考生默認為只有那幾條人所共知的安全立意??梢?,“寫什么”的問題,在層層限制中幾乎被徹底規(guī)定了,高考作文剩下的所有問題就只能是“怎么寫”了。


事實上,考生若想決勝高考作文,最好的決策就是把功夫花在研究“怎么寫”這個中心問題上;而這個問題,恰恰也是作文中最具創(chuàng)造性也最能釋放考生才情智慧的關鍵。我們知道,一個評卷者完成某次高考作文評卷任務,評卷篇數(shù)多則三四千,少則也有好幾百。評卷者眼前的作文都是“同題作文”,在主題上幾乎如出一轍。因此,考生試圖通過“主題”來取勝,顯然不容易;而要借助“標新立異”的立意來引人注目,則又會很冒險。因此,聰明的考生應當選擇在“怎么寫”這個廣闊天地中凸顯寫作才華。事實上,每一年的高考評卷落下帷幕后,各地涌現(xiàn)出來的考場佳作,絕大多數(shù)都是在“怎么寫”上昭示其精彩和優(yōu)秀的。


從日常的寫作經(jīng)驗來看,稍有寫作經(jīng)歷的人都知道,拿起筆碰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怎么寫”,而不是要“寫什么”,因為當你拿起筆來時,就意味著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已經(jīng)涌動在心頭,此時讓你糾結的是“開頭”或“第一句話”該怎么落筆。因此,就常態(tài)性的寫作而言,“寫什么”也更具有本質意義上的存在性。


那“怎么寫”是個什么問題呢?從心理學上來說,是行為問題;從管理學上來說,是流程問題;從工程學上來說,是操作問題;綜合來看,其實就是一個“技術”問題。技術是什么?技術就是手段,是流程,是一切達成目的的有效路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怎么寫”的問題就自然而然地轉化為一個“技術”問題了。長期以來,我們對“作文技術”存在誤解,根本上是由情感上的排斥所造成的,這種非理性的誤解,源于傳統(tǒng)上“重道輕技”的片面觀念。從深層次來看,道離不開技,道也并不高于技,道技是合一的存在,正如解牛高手庖丁一樣,“其道即在其技”中,而莊子所謂“道進乎技”正是“重道”的反映。離技而求道,或者尋道而拋技,在筆者看來,都是“技道觀”不健全的表現(xiàn)。今天,我們從認識的角度出發(fā),將“道”歸結到“科學”層面,將“技”歸結到“技術”層面,也無可厚非;但我們不應將其割裂以致“重道輕技”,因為“任何技術都是一定的科學原理的轉化,都是在一定的科學知識基礎上形成的關于改造對象的方法”(楊國璋《當代新學科手冊》)。具體到寫作上來,“寫作技術包含著文章構成原理和寫作行為思維結構原理的知識、寫作行為過程的環(huán)節(jié)性知識”(馬正平《高等寫作學引論》)。


高考作文的主要問題是解決“怎么寫”的問題,而“怎么寫”的問題恰恰就是“技術”的內(nèi)涵所指。可見,高考作文的“怎么寫”問題,透過“技術”的視角來認識和理解,更能有力觸摸到突破高考作文的關鍵所在。


三、高考作文的“技術”旨趣


高考作文既然是一種“炫技”活動,那么高考作文的諸多難題,就應該設法借助“技術”來解決。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知道,技術運用的直接目的就是提升高考作文的征服力,即最大可能滿足評卷者的閱讀需求。如果從作文評卷的角度來看,優(yōu)秀作文總是在比較中凸顯出來的。所謂“征服力”,其實就是制造出高考作文的比較優(yōu)勢。作為同題作文的閱讀,評卷者不可避免會出現(xiàn)審美疲勞。消除評卷者的審美疲勞,最有效的應對策略就是“制造比較優(yōu)勢”。比較優(yōu)勢原本是一個純粹的經(jīng)濟學概念,但其原理一樣也適用于高考作文中的競爭與發(fā)展。比較與競爭是密不可分的兩個概念。競爭本身就是一個比較性概念,沒有比較,競爭的意識和概念就無從產(chǎn)生。追求比較優(yōu)勢是決勝高考作文的必由之路,每位考生的競爭存在無限的可能性,但任何人都難以在一切可能性方面實現(xiàn)充分的發(fā)展,而只能選擇某些方面予以充分發(fā)展。這意味著在高考作文中,沒有人擁有“絕對優(yōu)勢”,但人人都可以制造“比較優(yōu)勢”;善于制造比較優(yōu)勢,其實就等于擁有了絕對優(yōu)勢。


而要制造出高考作文的比較優(yōu)勢,筆者以為,選擇“技術”作為突破路徑,或許是最恰當?shù)囊环N應對策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作為作文的“技術”,它自身往往存有三大實踐旨趣:


第一,操作性?!凹夹g”表現(xiàn)在行為上的最鮮明特征就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我們甚至可以說,技術就是操作,技術性就是操作性,不具有操作性的技術,其實不是真正的技術,而檢驗作文技術的基本標準之一就是看其是否具有操作性。這一點,我們可以透過現(xiàn)實生活現(xiàn)象來理解。一個很會開車的人,我們稱贊其“駕駛技術”好;一個擅長打籃球的人,我們稱贊其“籃球技術”好;而在某項行為中表現(xiàn)優(yōu)異者,我們也會稱贊其“技術高超”。就日常語言而言,我們所理解的“技術”,往往總是與操作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種日常語言的認知,恰恰折射了“技術”的“操作性”內(nèi)涵。


決勝高考作文,應當以技術為路徑選擇,實質就是選擇一種操作性強的作文行動方案。反觀當前各種各樣的高考作文備考指導,許多語文教師總結了各種各樣的寫作方法、寫作技巧、寫作原則等等,遺憾的是,這些“方法、技巧和原則”絕大部分依然只是一種寫作理論甚至是寫作理想,因為缺乏直指寫作行為的“技術含量”,因而往往變得不具有操作性。為什么我們花了很大力氣去講授這樣的“方法、技巧和原則”,但學生的作文效果卻沒有明顯的改變?原因或許就在于這里。相反,當我們選擇某種技術來突破高考作文的某個問題時,其潛在意識就是這種突破必須具有相當程度的操作性。


第二,實效性?!凹夹g”在導向操作性的同時,必然也在追求一種“實效”旨趣;在張揚炫技色彩的高考作文中,追求實效是其行動的應有之義,這就恰好與技術的實效旨趣相吻合。


我們知道,實效性是源于實用主義的一種價值訴求,實用主義的根本綱領是把獲得實際效果當作最高目的。在實用主義者眼里,一種行動方式是否有價值取決于是否能使行動獲得成功。如果從人類進化的歷程來看,人類每一個前進的腳步,無不是“實用”思想的決勝結果。放棄實用,也就意味著放棄競爭,最后必然是被淘汰?;谶@樣的理性認識,我們應當高度肯定技術的“實效性”特征。不是所有的操作都是有實效的。但是作為直指操作的技術,則必然也同時意味著其“實效性”;否則“技術性強”或者“技術含金量高”就淪落為一句空話。因此,我們應該樹立這樣一種觀念:在高考作文備考系統(tǒng)中,“技術”不應是一個中性詞,而應該是一個褒義詞,即凡是可以稱之為技術的作文行為,理應是一定能創(chuàng)造出實際效果的。沒有實效性的技術,當然也可以具有操作性,但這就背離了“作文技術”的追求旨趣,因而只能是一種虛假的“無效技術”。


在我們的日常高考作文備考教學中,確實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指導行為,但很多行為并不能有效改變作文結果,這就導致了作文教學的“無效性”。從教學上來看,無效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指導力不強”;而之所以不強,核心原因就在于指導的“技術含量”不夠。積極研發(fā)作文技術或許有望根治作文教學的無效頑疾。


第三,傳遞性。學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學”,而教學的前提條件就是教學內(nèi)容的“可傳遞性”。嚴格來說,一切不具有傳遞性的內(nèi)容,都將失去教學的意義,傳遞性所要解決的,是遷移問題,也是“是否帶得走”的教學成效問題。技術作為一種程序性知識,亦如其他知識一樣,本身就昭示著一種“傳遞性”可能。


在傳統(tǒng)的道技關系上,中國人的主流思想是“重道輕技”;但問題在于,那些玄而又玄的“道”恰恰是一種“弱傳遞性”內(nèi)容,而那些“強傳遞性”的“技”卻又有意無意被我們忽視了。自古以來的寫作認識,乃至今日的作文教學,就充斥著大量的寫作之“道”,這些“道”作為一些觀念,幾乎都變成了一些日常道理,但“道”的領悟與理解,卻常常溢出我們的教學邊界。我們的作文教學長期以來呈現(xiàn)出“無為、無用、無效”的敗局,與這種過于“崇道”的傳統(tǒng)思想有莫大關系。


而技術的一個自帶優(yōu)勢就是“傳遞性強”。提高高考作文的備考有效性,實現(xiàn)作文技能的有效遷移,根本路徑就在于彰顯作文教學內(nèi)容的“傳遞性”,而要做到這一點,作文的“技術”就具有獨特的教學優(yōu)勢。事實上只有強化了“傳遞性”,作文才具有“可教性”,我們長期可望而不可即的“寫作指導”,才能真正得以改進。概言之,不具有傳遞性的“作文技術”,同樣不是真正的作文技術。


我們常說,高考作文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既然是工程,就存在“工程技術”的問題。事實上,高考作文是實踐品格異常鮮明的一種寫作活動。中山大學徐長福教授在哲學著作《理論思維與工程思維——兩種思維方式的僭越與劃界》中,深入辨析了“理論思維”與“工程思維”的本質區(qū)別。依照這種哲學辨析及思考成果,顯然,長期以來,我們的作文教學在“理論思維”和“工程思維”上,也是互相僭越且混亂不堪的;就高考作文而言,我們的作文教學嚴重缺乏“工程思維”,并且嚴重缺乏由此而衍生出來的各種工程“技術”。


因此,在深刻把握高考作文的特殊性質的基礎上,改進高考作文備考,提高高考作文備考效率,筆者認為,關鍵在于研發(fā)出各種作文技術。在高考作文備考艱難前行的現(xiàn)實面前,或許,技術是我們決勝高考作文的另一條路徑選擇。



(本文選自《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2019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