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流教師教書,一流教師教人

2018-03-05 14:22 發(fā)布

暫無內容  年級 / 7889 0 1

      馬朝宏:您所理解的“理想課堂”應該是怎樣的課堂?和高效課堂有怎樣的關系?  

   盧志文:“新教育實驗”提出理想課堂的最高境界應該是“實現(xiàn)知識、生活與生命的深刻共鳴?!崩硐胝n堂應該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理想課堂應該是知識、生活與生命的共鳴;理想課堂應該是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奇跡、喚醒各自沉睡潛能的時空;理想課堂應該是向在場的每一顆心靈都敞開溫情雙手的懷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悅是她最顯眼的標志,沒有人會被無情打擊,更沒有人會受到“法庭”式的審判。理想課堂應該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而給予火把、火種的是一個個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讓學生走出教室的時候,仍然面對問號,懷抱好奇。  理想課堂,首先是高效課堂,但高效只是理想課堂的價值取向之一。效果顯著、效率很高的課堂不一定是理想課堂,理想課堂一定是效果顯著、效率很高的課堂?! ?/span>

   馬朝宏:您認為,好課的標準是什么?  

   盧志文:好課應當有如下特征:充滿人文情懷,閃耀智慧光芒,洋溢成長氣息?!秾W記》有言“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我以為此乃好課的不二標準,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好課應該是預設和生成的統(tǒng)一,是內容和方法的統(tǒng)一,是主導和主體的統(tǒng)一,是開與達的統(tǒng)一,是嚴與愛的統(tǒng)一,是導與牽的統(tǒng)一。朱永新先生提出理想課堂六度——參與度、親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練習度和延展度,可以作為好課的具體指標。

   馬朝宏:理想課堂某種程度上徹底改變了師生關系,應如何重新定位師生關系?  

   盧志文: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是相對固定的,老師就是老師,學生就是學生;理想課堂中的教師,既是老師也是學生,理想課堂中的學生,則既是學生也是老師。他們的角色可以根據(jù)需要不斷轉換,從“官教兵”到“兵教兵”,再到“兵教官”,真正實現(xiàn)“教學相長”;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和教材是學生唯一的知識源;理想課堂中,知識源變得非常豐富,除教師和教材外,每一位同學也都成了其他同學的知識源;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依“教案”組織教學;理想課堂中,沒有“教案”,只有“學案”,師生圍繞“學案”共同探究問題。最好的“教案”就是“學案”;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抱著學生走,或者牽著學生走;理想課堂中,教師激發(fā)學生自己走,或者相互攙扶著一起走;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是“背桶人”,學生是“敞口杯”;理想課堂中,師生都是“挖井人”。傳統(tǒng)課堂中,信息傳遞的方式,是“一對多”;理想課堂中,信息傳遞方式多元,既有“一對多”,也有“多對一”,更有“一對一”、“多對多”。

  馬朝宏:理想課堂上,教師的作用和角色定位,與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之間有什么關系?

  盧志文:教師是引導者、策劃者、合作者、服務者、開發(fā)者。教師是導游不是領導,要引導學生自助旅游,不是領著學生沿固定線路參觀;教師是導演不是演員,要在幕后策劃,指導學生去展示,將學生置于聚光燈下,不是自己霸占講臺說長篇評書;教師是朋友,既是精神的同道,亦是學習的伙伴,教師不是裁判兼警察,左手握真理右手握大棒;教師是服務生,要俯下身子為學生服務,將姿態(tài)降低,心胸放大;教師不是掛在墻上的圣人像,等著學子們來膜拜。這種角色轉變讓我們尋找到了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最佳模式:實踐—反思模式;最簡捷的方法:開放課堂;最有效途徑:校本培訓、校本教研。

  馬朝宏:好教師的標準又是什么?

  盧志文:“教師不能光追求給學生滿分,還要讓學生滿意,使學生滿足?!焙媒處熅褪悄切┙o學生滿分、讓學生滿意、使學生滿足的教師。一流教師教人,二流教師教書。課堂上的好教師,就是在適當?shù)臅r間,用適當?shù)姆椒ǎv適當?shù)膯栴},出適當?shù)男Ч! 【唧w而言:在內容上,目標定位精準;在時間上,機會把握精明;在位置上,結構安排精巧;在方法上,手段選擇精致;在感受上,配合對位精確。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好教師的能耐體現(xiàn)在“抓住麻筋”,“捏得要害”,“恰到好處”。既有準度,又有速度、力度。好教師應能夠著眼于誘導,變“苦學”為“樂學”;著力于引導,變“死學”為“活學”;著重于疏導,變“難學”為“易學”;著手于指導,變“學會”為“會學”。唯其如此,學生才能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由“被動學”,變成“主動學”;由“痛苦學”,變成“快樂學”;由“孤獨學”,變成“合作學”;由“單一學”,變成“全面學”。唯其如此,教師才能真正由主演變導演,由經(jīng)驗變科研,由現(xiàn)成變生成,由師長變學長,由教者變學者?!  敖虩o定法”——提高無止境;“課有定則”——底線有保障

  馬朝宏:現(xiàn)在很多學校都提出了自己的“教學模式”,有人批評模式限制了教師的課堂發(fā)揮。您認為教學需要模式嗎?

  盧志文:需要。模式就是結構。學過化學的人都知道“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功用”的道理?! ≌n堂教學的效果受制于教師的個體因素,教師學識水平的高低、專業(yè)技能的強弱、經(jīng)驗積累的豐欠,以及備課的充分與倉促、現(xiàn)場的掌控與把握、練習的頻率與難度,甚至情緒的飽滿與低落、態(tài)度的嚴厲與溫和,都會對教學效果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 〗Y構的作用在于“保底”。通過結構,可以對復雜的課堂變量進行適度控制,保證基本質量的穩(wěn)定實現(xiàn)。精彩的課堂,需要教師去發(fā)揮;穩(wěn)定的質量,需要結構來保障。  教學既是科學也是藝術,科學需要模式,藝術不需要,因此,課堂教學僅有模式肯定不夠,但沒有模式肯定不行。

  馬朝宏:那么,我們常說的“教無定法”又如何理解呢?

  盧志文:這句話的完整表述應該是“教學有法,但無定法,重在得法,貴創(chuàng)新法”。單獨抽取出“教無定法”這一句話,會有很強的誤導性。就像練習書法,“寫無定法”這句話本身并不錯,但一個初學者如果簡單地理解“寫無定法”,便會誤入歧途?! 摹盁o法”到“有法”,再到“無定法”,是一個漫長的境界提升的過程。書法家信筆揮毫,龍飛鳳舞,寫無定法,是因為他走過了一絲不茍、法度謹嚴的“入帖”過程,走過了博采眾長、轉益多師的“出帖”過程,走過了總結提煉、感悟提升的“創(chuàng)造”過程。如果一開始學書法,就信馬由韁地隨手涂鴉,那是永遠也成不了書法家的?!  盁o定法”,不是“沒有法”,更不是“不用法”,而是“不拘成法”,可以“靈活地選用不同的教法”。這才是“教無定法”的真正含義。

  馬朝宏:“課堂模式”與“教無定法”是否矛盾?

  盧志文:兩者并無矛盾?!盁o定法”是以“有法”做基礎的。這個“法”,就是已經(jīng)被無數(shù)實踐證明了的、有效的、正確的方式方法。這些方式方法或者這些方式方法的組合,被結構化,并且穩(wěn)定下來,就是“模式”?! 〗虩o定法,并非教學無法;教無定法,并不排斥“課有定則”。

  馬朝宏:如何將“教無定法”與“課有定則”統(tǒng)一?

  盧志文:由于教學對象的個體差異性,教師在課堂上靈活機智地選用不同教法實現(xiàn)教學收益的最大化,就顯得非常重要。于是,教學過程被賦予較多的個人化色彩,教無定法也是這個意思?! ★@然,在這樣一個認識背景下,教師素質成了決定教學質量高低的關鍵因素,事實也是如此。但問題是,教師素質的提升永遠是一個處于向理想目標邁進的過程,也就是說,無論我們怎樣努力,永遠都會存在一大批處于成長過程中的、素質還不夠高的教師,從事著實際教學?! 『茱@然,通過提升教師個體素質來保障教學質量,雖然方向正確,但僅有這個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少數(shù)優(yōu)秀遮蔽了多數(shù)平庸,個別好課的精彩遮蔽了整體課堂效益低下的現(xiàn)實。這個時候,課有定則的“模式”便會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問題?!  敖虩o定法”——提高無止境;“課有定則”——底線有保障?!  八囆g”成了我們對教學內在規(guī)律“無知”和“無所作為”的遮羞布

  馬朝宏:既然教學具有“技術”和“藝術”的雙重屬性,您能詳細說說兩者之間的關系嗎?

  盧志文:我認為課堂教學既是技術,也是藝術?;蛘哒f首先是技術,終究是藝術。課堂教學從技術開始,走向藝術境界,以技術做基礎,以藝術為巔峰。必須說明的是,任何技術都是以科學做基礎的,是科學的應用。這個問題探討的是教學的屬性是科學還是藝術?! 】茖W和藝術是人類不同的活動方式,代表兩個極。人類更多的活動方式,在這兩個極之間?! ≡凇翱茖W”和“藝術”之間,我們加入這幾個個詞:技術、技能和技藝。顯然,“技術”,在科學和藝術之間更靠近科學;而“技藝”,在科學和藝術之間更靠近藝術。  我們已經(jīng)知道,科學和技術是可以重復的,藝術不能。技術可以通過規(guī)范的訓練而掌握,藝術不能。經(jīng)過嚴格而規(guī)范的訓練,任何一個正常的人,按照說明書規(guī)定的操作流程去操作,都能駕馭某臺機床,并生產(chǎn)出合格的產(chǎn)品。然而,你讓宋祖英的老師按照同樣的課程和培養(yǎng)路徑去操作,也絕然不可能把另外一個人培養(yǎng)成第二個宋祖英。  可見,把教學過程定位在技術層面是錯誤的。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現(xiàn)實中的另一個錯誤才是真正致命的——由于教學的復雜性和對教學研究的深度不夠,人們更容易把教學當成一門藝術。這使得教學過程中的許多科學成分、技術成分、技能成分被遮蔽。以藝術為借口,我們掩蓋了自己太多的“無知”和“無所作為”。

  馬朝宏:您對教學藝術持否定態(tài)度嗎?

  盧志文:我不否認教學藝術的存在。和其他人一樣,我對很多名師的教學藝術同樣佩服得五體投地。但,我知道,正是人們對教學藝術的過分推崇和不當理解,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驗?,越是藝術化的東西,就越個性化,越情景化,就越不容易被學習,越不容易被掌握?!凹印敝鬅o“行動”,也就是必然的結果了。于是,在現(xiàn)實當中,我們看到了另一幅圖景——越來越少的名師,在越來越少的課例上,展示著越來越藝術化的課堂表演;越來越多的老師,在越來越多的課堂上,進行著越來越機械化的課堂操練。  教學的藝術性被過分強調,和人們對教學藝術理解上的偏差,已經(jīng)導致實際教學出現(xiàn)了嚴重問題。

  馬朝宏:您認為人們對教學藝術的理解,有哪些偏差?

  盧志文:首先,無視教學藝術的科學基礎、實踐基礎,將教學藝術神秘化,是這種偏差最主要的方面。教學藝術是教學技術、技能、技藝在實踐中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和升華。教學的藝術性是以科學性為基礎和依據(jù)的。所謂教學藝術,就是教師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遵循教學規(guī)律、運用教學原則,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為取得最佳教學效果而組合運用的一整套嫻熟的教學方法、技能和技巧。  此外,這種偏差的另一個方面,是把教學過程中很多屬于方法、技術、技能、技藝層面的東西,拔高為藝術?! 》_各類談教學的書籍或文章,到處都可以看到諸如“導入的藝術”、“點撥的藝術”、“板書的藝術”、“評價的藝術”,其實,文中介紹的內容基本上都屬于技術、技能、技藝的層面,根本談不上藝術。  “藝術”,成了我們對教學內在規(guī)律探索不夠、掌握不多的遮羞布?! ∽フn堂結構就是抓根本

  馬朝宏:教育、教學、課堂等學校教育中的許多概念,在理想課堂背景下,可能還需要重新澄清和“命名”,能否談談您的看法。

  盧志文:前已述及,傳統(tǒng)課堂的“教案”已經(jīng)歷了從“教案”到“學案”的改變,此外,一些大家非常熟悉的名詞也引起了人們的重新思考:教室,將從“講堂”變?yōu)椤皩W堂”;教學,將從“教師教,學生學”,變成“教師教會學生學”;教材,不再是“教的材料”,而是“學的素材”。重命名的背后是理念的更新、師生關系的調整。所有這些,都體現(xiàn)了對教育本質的回歸。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教育的本質就是尊重人、發(fā)展人、解放人。教育即解放,教師即開發(fā)。我是化學教師,我一般不說“我是教化學的”,我總說:“我是用化學教學生的”。

  馬朝宏:您認為,一校之長,在學校課改中起怎樣的作用,承擔著怎樣的責任?

  盧志文:中國教育有一個奇特的現(xiàn)象:凡重大改革,往往發(fā)生、源起于經(jīng)濟落后、地域偏遠、生死懸于一線的薄弱學校。窮則思變。其實,不光是教育改革,其他幾乎所有的重大社會變革,也都有這樣一個共同的特點。改革都是被“逼出來”的?! ∑鋵?,這個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著變化,唯有一個不變的,那就是變化本身。因此,主動變革,應該是校長的常規(guī)課題,而不是應急措施。一流的學校,創(chuàng)造變化;二流的學校,順應變化;三流的學校,被動變化;末流的學校,頑固不化。作為一校之魂的校長,無疑應該勇敢地擔當起改革的發(fā)起者和領導者的角色。問題的關鍵在于:校長如何把自己的改革意愿變?yōu)閳F隊的意愿,把自己的擔當變?yōu)閳F隊的擔當?在改革的過程中,校長要信任教師,依靠教師,發(fā)展教師。要有胸懷——權力下放;要有擔當——責任上移?! ●R朝宏:杜郎口對您的最大啟發(fā)是什么?您怎樣理解和提煉杜郎口課改的精髓?對于貴校而言,杜郎口課改最大的借鑒意義在哪里?

  盧志文:國家的新課改從課程開發(fā)角度切入,朱永新的新教育實驗從“六大行動”入手,每項改革都有其獨特的推進方式。杜郎口從改革課堂結構入手,給我們的啟發(fā)很深?!敖Y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功用”,抓結構就是抓根本。把教育的“底線”和“理想”通過結構化的方式,在課堂中實現(xiàn)。那些來自學校的、學科的、教師的、班級的、同伴的,乃至家庭的“不確定的偶然因素”,有了“確定的必然的”歸屬。杜郎口至少讓我們懂得:最偉大的真理往往是最簡樸的,教育也是如此。

  馬朝宏:課改給學校帶來了哪些變化?您又如何認識和應對這些?

  盧志文:翔宇課堂變革的源頭不在今天,它始終伴隨著翔宇,并推動著翔宇。早期的“兩項改革”:“基礎教案”和“基礎作業(yè)紙”,是翔宇支撐課堂行走的“兩條腿”。在大規(guī)模高速擴張時,成為與時俱進突破質量瓶頸的核心手段,有力地保障了學校質量始終跟進著規(guī)模增長,并最終實現(xiàn)質量發(fā)展走在規(guī)模增長之前。但教育者的眼光更多的會落在考試成績之外,落在教育的不足之中,盡管教育本身就是遺憾的事業(yè),但責任和良知會讓我們思考:努力沒有極限,優(yōu)秀沒有止境!學習性質量,發(fā)展性質量、生命性質量,哪一個質量又是可以放棄的呢?孩子、老師、家長們臉上越來越多的笑容,就是我們的信心。我們的腳步不會停止,即便倒下,頭,也會“向著明亮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