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課堂的任務一和任務三,20分鐘時間主要是“讀”,讀課文、讀詞語、讀句子、讀重點段、讀關鍵句,20分鐘有15分鐘學生在讀啊讀,老師不問也不講——問的目的也是講,只不過希望從學生的嘴巴里講出來。學生嘴巴里講出來的答案,大家都知道,那沒有講的價值;大家都不知道,那學生講一遍,同伴能記住的很少,能理解的更少,能內化的極少。
別說學生的嘴巴里講出來的成效很差,老師嘴巴里講出來的成效也差。聽我分析:
(1)家常課的紀律跟公開課的紀律,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家常課,你講的時候,一部分學生在聽,一部分學生不在聽。不在聽的學生,一類一看就不在聽,發(fā)呆的,做小動作、大動作的;一類表面上跟著老師的節(jié)奏,老師說“對不對”他說“對”,老師說“懂了沒有”他說“懂了”,然而他的回答全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2)在聽的那部分學生里,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聽得懂,一種是聽不懂。老師要把自己講的內容轉化為兒童一聽就懂的話,那需要相當的水平。(3)聽懂的那一部分,也有兩種情況,一部分是真懂,一部分是假懂,假懂的學生一直以為聽到答案等于知道了懂了,只要過了五分鐘,他們就忘了老師講什么了,他們還一直以為那是自己的記性差。(4)真懂的學生也有兩種情況,一部分是內化了的懂,回到家做作業(yè)依然懂;一部分是貼標簽式的懂,只要身子一活動,標簽掉下來了,這部分學生上課懂的,回家做作業(yè)錯的。
這么一分析,你明白了為什么課上明明都講了,好多學生也都跟著你說“懂了”“知道了”,第二天交上來的回家作業(yè)還是錯了。這還不是最令人傷心的。最傷心的是,第二天交上來作業(yè)對的那一小部分,那十來個學生,即便你老師什么也不講、什么也不教,他們的成績依然優(yōu)秀甚至優(yōu)異。30年前我在村小教書,跟我搭班的民辦老師教數學,我看到他自己做的卷子,五個判斷題錯了兩個,再去看學生,照樣有學生五個判斷題全對!
老師講了那么多,自以為學生的成績是自己“講”出來、“教”出來的。對不起,學生的成績本質上是他自己“習”出來、“練”出來的,內因決定外因,這是基本規(guī)律也是基本常識。
有人質問,學生課上只是傻傻地讀,要你老師來干什么。我很多次說過,老師的主要功能是組織、管理、激勵,組織學生自學、自習,管理學生自學、自習,激勵學生自學、自習。一定要說“教”,每次讓學生讀什么內容、怎么讀、讀多久,這就是“教”。
做課外閱讀題,學生答不出來,稍有經驗的一線老師都不會直接說答案給學生聽(凡是直接把答案告訴學生的老師,班級成績一般都不會好),而是跟學生說,短文讀熟你就會了。學生讀熟了短文還不會,我們指著那一個關鍵段落說,你再讀這段話就會了。學生讀了那個關鍵段落還是不會,我們指著那個關鍵句子說,你再讀這個句子就明白了。學生讀了那個關鍵句還不會,我們生氣地說,你注意這幾個詞!到這個點上,一般來講,學生都會了。到這個點上,學生還不會,那就不要做了。這層窗戶紙老師不能捅破,捅破了就像出氣的皮球,癟了。老師的“教”是“有限責任公司”。老師“教”在哪里?提醒學生讀熟課文,提醒學生再讀重點段,提醒學生注意讀關鍵句、關鍵詞。這就是老師的“教”。老師的“教”到此為止。再往下,多余了。習課堂遵循這個原則,任務一、任務三,學生讀啊讀,老師的作用就是告訴學生讀什么、讀多少遍、讀到什么程度。
那么,課上有沒有“必須要講的”呢?有,但不多。
這些“必須要講”的怎么辦?——堅決不講!你只要把“必須要講的”寫下來,做進PPT里,學生讀三遍、背一遍。這個效果遠比老師講要好得多。并且,你要寫下來,語言一定要組織,相對干凈,絕不喋喋不休、繞來繞去,學生連著讀三遍背一遍,干脆利索,時間往往比老師講三遍的要少很多。有老師問,學生讀三遍還不懂怎么辦?——一個老師不能把“必須要講的”內容寫得通俗易懂,就不要指望這個老師能在現場臨場發(fā)揮,講得通俗易懂。
不少老師就像某些習慣開會講話的領導,明明知道很多人都在下面刷微信、逛淘寶,還在那里講啊講。講了不說,還埋怨下面的人不好好聽。為什么不反過來想一下:是不是你的“講話”本身錯了呢?
這里是評論的內容這里是評論的內容這里是評論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