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1:教材吃不透,照本宣科。有些老師把書背得滾瓜爛熟,一堂課幾乎把書本中的內容,一字不漏地在課堂上背了一遍,雖然沒少下功夫,但效果自不必說了,這叫“死記硬背,囫圇吞棗”。
問題2:滿堂灌。老師總想在課堂上多講點,總覺得自己講得越多,學生也學得越多。結果一堂課下來,自己講得很累,但學生還是不知道這堂課究竟講了些什么。
問題3:取舍不當,重點、關鍵點不突出。有時候一節(jié)課才過了一半就沒內容可講了,有時候到下課了,問題還沒講完。一節(jié)課的時間分配不合理,課程容量不是過大就是過小,課堂效率利用率較低。
問題4:認識不統(tǒng)一,目標制定籠統(tǒng)。想到啥講啥,或者說學生說什么不會就講啥,看似滿足學生需求,實則是教師毫無計劃,沒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
問題5:備課與學情脫離,不針對問題備課。課堂只關注自己講的東西,對學生的感受、反應不注意關注,效果可想而知。
……
解決問題的前提在于怎樣備課,既然這樣,那就一起來聽聽其他有經驗老師的建議吧。
1.備課的目的不是為了寫教案
備課是因,寫出來教案是果。吃透教材,吃準學情,理清思路,精確問題,這一步步,一條條,一個個寫下來,一篇教案就成了!看似那么水到渠成的事,不知為何生生分開!現(xiàn)在,很多老師備課和寫教案當成了兩件事——寫教案只是抄寫工作,為了應付檢查;備課是準備工作,為了教會學生。老師們這樣增加了負擔,可是又樂此不疲地分成兩件事,真真奇怪!實實費解!
——果寶特工
2.備課需要多借鑒、多關注
剛工作時,大概瀏覽一下教材,就興沖沖地尋找本課能用得上的教學資源,這個視頻看看,那個故事聽聽,找了一天,設計幾個淺顯牽強的問題,結果上課效果并不好,師生兩張皮。后來,備教材、看教參,搜別人的教案取長補短,重視挖掘課本,才明白備課的主次?,F(xiàn)在,發(fā)現(xiàn)自己駕馭課堂能力不行,師生問答缺乏教學智慧,備課時就會多多考慮學生可能有的疑問,多用學生能理解的話,更重視價值導向了。
——小天星
準備一節(jié)新課之前,我會先借鑒一些別人的成果,綜合分析,結合自己學校和班級的學生接受能力,重新整合改善,這樣既能把握好內容又便于學生理解,可以取得一定教學效果。其次,為講究實效性,我會搜集一些時下的熱點新聞,在上課時與學生分享,借以調動學生的興趣,也為學科教學提供便利。
——昆山市花橋集善中學張培培
3.備課的重點還是備學生
備課要備教材,備學生。但重點還是在備學生,只有對學生學情的足夠了解,才能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合適的教學手段,找到“通往學生心中的路”。課后再反思,找到需要修正的地方。一個新教師至少經過三年的磨礪才能獨當一面。
——yang
只有我們的設計是讓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經驗、體驗建立了聯(lián)系,搭起了教材內容通向學生生和世界的橋梁,讓我們的教材內容更好地激發(fā)起學生的探究熱情和認知欲望時,課堂才會充滿生命般的活力,教材中死的知識才能轉化為學生的能力。
——農夫的新芽
備課時要做到心中有學生,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及學習能力,設計適合學生學習梯度的教學活動,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注意學生語言輸入和輸出的合理搭配。
例如:在開始學習寫英文菱形詩時,學生會覺得無從下手,教師可以有計劃地層層推進。教師可以帶一些羽毛過來,讓學生有秩序地兩兩之間相互拋,在短暫的游戲之后,引導學生寫出與羽毛相關的形容詞、副詞和動名詞,然后把菱形詩歌的模板介紹給學生,引導學生按照模板寫一首關于羽毛的菱形詩歌。
——江蘇省昆山市花橋中學周春紅
4.備課注重平常的反思、積累
新教師備課常常覺得無從下手,苦于無經驗、無資料、無方法;有經驗的教師常常會為一個例題、一個案例、一段選文拍手叫絕!然而,這個“叫絕”的背后,隱藏了許多細節(jié)。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寶帶實驗小學陳躋云
5.備課要熟悉教材,反復朗讀
在備課之前,我通常采用朗讀來熟悉教材。一讀,理順課文句段。第一次讀,我會放聲朗讀,這便于疏通課文,也能發(fā)現(xiàn)難念的讀音、難讀的語句,便于指導學生。二讀,找準理解盲點。第二次讀,我選擇默讀,默讀便于思考,邊讀邊把自己放到學生的認識高度,對照目標找到學生不懂或者是空白的地方,確定教學重點。三讀,發(fā)現(xiàn)前后關聯(lián)。最后的讀,我有意識地尋找新課文和已經學過的文本之間的內容相似點和知識關聯(lián)點,這有利于教學時選擇對應的策略,重新構建學生的認知體系。
6.備課是教學核心要素的流程思考
教師之備課即是教師的基本業(yè)務能力展示,又是節(jié)節(jié)創(chuàng)新的勞動。它是教學設計,是基于課程標準+學生為主體+學習為中心+不同課型+不一樣的內容+技術+時空的綜合設計!是學習目標設計+目標實施+目標評價!是教學核心要素的流程思考!
現(xiàn)在為了準備網絡課堂,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備課的任務比平常重了很多:從備學生的學習目標到落實學習任務和檢測反饋等,每個階段都要細想周全。再結合網絡資料和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一個共案,依據學生學情再生成個案。以前語文課面授一課時的學習目標現(xiàn)在需拆解成兩課時甚至三課時,這樣便于學生消化,內容比較多的子材料(包含學習重點、解疑答惑)要轉化成語音,以保護學生的眼睛。
在每次的集體交流中,我們不僅可以討論備課、教案,還可以對教師的困惑、反思或教學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專題式研討,真正調動參與教師的積極性,提高集體備課的效率。
網絡集體備課的具體步驟:第一步,找到集體備課的主題內容;第二步,閱讀主備人的教學設計;第三步,參與交流討論、發(fā)表修改意見。
這里是評論的內容這里是評論的內容這里是評論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