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的作業(yè)和不良行為,很多家長都有過焦慮、煩躁,甚至有過不理性的言行。有的過激的言行還引發(fā)不少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越走越遠,甚至成為家庭難以愈合的傷。 每每面對與孩子的沖突,一些很淺顯易懂的心理學觀點或許能夠解救我們,幫助我們了解自己、了解孩子。
在又一個期末考試前,寫就此文分享給大家。
會比家長更難受
孩子如果成績不好看,家長不應該責難,而是應該心疼,這個觀點我是在聽“家庭教育指導師”課程時學到的,特別簡單的一句話,但給到我的啟發(fā)卻很大。原因很簡單:成績不好看,孩子比家長還難受。 每個家長都經歷過考試,一定也都體會到過考出好成績的喜悅和拿到爛成績的沮喪,孩子就是小時候的我們,尤其在現在這么重視成績的時代,他們怎么可能不在意自己的成績呢? 只是有句話叫:“外在壓力越強,內在動力越弱”,可能家長如果太過在意,孩子就默認自己不需要在意了。 第一次面對兒子的糟糕成績時,我也曾有“崩潰”了的感覺。那是他剛上中預(6年級)時,數學考了不及格,后來成績還一跌再跌,我著實著急,因為我知道他數學不是學不好,就是基本功太不扎實。但那時就是我急他不急。后來,我把這事兒放下了,不再過問也不著急了。到了初二,他突然自己要求找個老師補課,自己有了主動性,果然上升得很快,兩年時間數學成績已經名列前茅。 所以,我們面對孩子的成績單時,正確的打開方式是什么呢? 首先,咱們的心態(tài)要正常,告訴孩子,考試有兩種:選拔性的、檢測性的。咱們多數面臨的都是檢測性考試,目的是檢驗一段時期以來老師上課教的知識你是否掌握了。所以,面對考試成績我們的心態(tài)就應該是查漏補缺。 其次,對待好成績,家長肯定是比孩子還高興,這時候要做的不是一味表揚:“孩子你真棒!”而是要趁此機會為孩子的努力歸因,告訴孩子:“你的努力得到了回報,媽媽為你而自豪!” 然后,可以和孩子一起回顧一下,他做了哪些努力從而得到了這樣的好成績,可以讓孩子在潛意識里積累下這個經驗。 如果有粗心做錯的題,陪著他一起分析粗心的原因是什么,怎樣做可能可以避免粗心,因為其實粗心也是基本功不夠扎實的體現。 反之,對待壞成績,我們要意識到孩子即便表面上再假裝不在乎,還可能會說:“誰誰誰比我考得還差呢!”其實他心里是最難受的,只是他想逃避、害怕面對罷了。 這個過程可能會比較漫長,比如我兒子,兩年時間他與不好看的成績僵持著、共處著,我給他時間自己調整、信任他,而不是責罵他。這個時候,你再批評他有什么意義呢? 遇到不好的成績可以嘗試這樣做:先把粗心的題都挑出來,告訴孩子要是不粗心這些題都是對的,你可以把這些分先加上(注意正好和好成績的做法相反,目的是提升孩子的自信),另外,著重分析孩子做錯的和不會做的題,這些是知識點沒掌握造成的。 同時,再一起分析一下什么原因造成的自己沒有學好,后面可以怎么做來改善。如果孩子接受私教補課,家長可以幫孩子挑選合適的老師,如果孩子不接受,家長切不可強求。 不論是成績考得好還是不好,經過這樣的分析都可以引導孩子進行一次自我的“元認知”體驗,讓孩子自己學會反思自己的行為給自己帶來的結果,這樣孩子就會慢慢達到自我成長了。 其實面對孩子的成績單,可能每個家長定義的“好”、“壞”也是不同的,隨著年級的升高孩子們的能力差異也會越來越顯現出來,所以家長應該更多一點地去了解孩子,知道孩子每門學科的能力線在哪里,好壞都和自己比,不要去和別人比。 學校是積累知識、訓練思維的地方,是讓孩子能夠學會互相幫助的地方。一個孩子助人的能力越強,他的個體競爭力就越強。如果把學校當作一個競爭場,誰也吃不消天天來參加比賽。 家長們更要牢記這一點,你的孩子到學校是去學習去自我提升的,不是去跟別人競賽的,所以,別老拿自己孩子的成績跟人家比!
“孩子都是想報家長的恩的”——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是從華東師范大學特聘心理專家陳默老師的口中。 她提到:“在上海這樣的城市,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有六個人圍著他,把最好的付出給他。人都有一種本能,誰對自己好,他就要報恩??墒堑人L大,他就意識到,他報不了這個恩,因為大人們不要他的錢來回報,他們要的是孩子去讀名牌大學??墒敲拼髮W就這么幾所,哪里是所有孩子都能考上的呢?” 因此,你就會看到許多孩子到了高三就不肯投入學習,整天看手機、看小說。其實是因為他們焦慮不堪。如果跟他們說:“你可能考不到你覺得理想的大學,然后你會覺得實在對不起你的家長。他們對你太好了,是不是?”孩子們一聽,眼淚就淌下來了。 其實有些孩子選擇自殺,就是這樣,他覺得他達不到家長的要求,報不了這個恩了,那就把命還給你好了。 孩子愛我們有時候比我們愛孩子還要無私,他們甚至會犧牲自己來滿足家長潛意識里的需求。只是家長意識不到,并且孩子采取的方式比較幼稚或者極端,恰恰是家長們不能接受的。
陳默老師的話讓我非常感動于孩子的善良與單純,讓我理解到,孩子那些不可理喻的、幼稚的行為背后可能隱藏的是他們“報恩”的單純邏輯。而這個邏輯恰恰幫助了我在與孩子發(fā)生沖突時知道如何換位思考。
我兒子7年級時沉迷上了網絡游戲,我這個稀里糊涂的媽媽直到一年多后才發(fā)現。剛發(fā)現時痛心、難過是肯定的,但我卻舍不得打他、抱怨他,因為按照孩子“報恩”的邏輯,他要么是自己的壓力過大,要么是為了滿足我的什么需求。 于是我仔細分析,才發(fā)現這兩年恰巧妹妹上小學,我每天下了班接了妹妹就陪她到少體校去練習網球,晚上7、8點才回到家,晚飯也是讓兒子自己盡量在學校里解決。很可能他潛意識里就覺得媽媽需要他淡出我們的視線,于是用了沉迷網絡游戲這樣的方式來滿足“我的需求”。 這樣換位思考后的結果是,我心里覺得對兒子非常愧疚,不去指責打罵他,而是告訴他:“媽媽不好,陪你的時間太少了,以后不要讓游戲來陪你了……” 我和他爸爸都刻意調整自己的時間,多與兒子在一起,多帶他一起去參加各種形式的戶外活動。爸爸也會多騰出時間單獨陪伴兒子,甚至專門去接送兒子,在路上陪兒子聊聊天。慢慢地,兒子的心扉打開了,又開始跟我們交流了,也漸漸遠離網絡游戲了。 我特別想分享給大家的是,孩子很單純善良,我們堅信這一點,孩子是體會得到的,而我們要想幫助到他們,就要讓他們體會到我們對他的信任,他也會信任我們,接受幫助。大家同心協力,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但如果孩子不信任家長,他們僅有的一點精力都用來防范家長、和家長作對了,那哪還有精力好好學習呢?
陳默老師認為:小學階段應該是人一生中最快樂的階段,讓一個小學生有時間玩才是最最重要的。 她說:一個兒童的基本欲望就是玩,兒童的基本使命就是玩和學習的沖突解決。孩子玩的太少了、沒的玩、基本欲望得不到滿足,他當然會成天琢磨著怎么玩嘍。什么都可以成為他的玩具:坐在作業(yè)前玩本子,坐在教室里玩鉛筆、鉛筆盒…… 充分滿足了他的基本欲望,讓他可以在外面瘋得滿頭大汗,之后他回到家就想看書了。 家長要首先在心理上認可,玩是孩子第一強烈的欲望,而不是可有可無的。 如果家長從觀念上認為孩子玩是應該的、必須的,那么當孩子玩的時候,家長是非常開心的,愿意看到孩子玩。 否則,即便給了孩子玩的時間,他玩的時候,你也會很焦慮:“怎么還沒玩夠?還沒停下來!什么時候做作業(yè)呀!”這樣的話,孩子玩的同時心理負擔都會很重。因為孩子跟母親的潛意識是連通的,所有媽媽的情緒都會背負在孩子身上。 兒童時代沒有好好玩過的孩子,將來是會“報復”的,比如有些優(yōu)等生到初二以后再也不上學,從早到晚打游戲,報復性地玩,父母要阻止,他就以結束生命相威脅;比如有些老年人非常作,也是11歲以前的童年時代沒有好好地玩過的原因。 我家的兩個孩子小學期間寫作業(yè)效率的提升還真的都得益于每天先瘋玩、或運動兩個小時。兒子完成作業(yè)的速度一直到現在都很快,女兒也從班級里寫字速度最慢的之一變成了最快的之一。而我自己也受這個觀點的影響,最關注的就是:每天孩子運動時間夠嗎?今天有沒有玩好呀? 我的體會是,學一點心理學知識,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孩子。當孩子感受到父母是他的同盟軍,可以陪著他們一起在生活中升級打怪時,他們會更加自信、更加充滿力量。
這里是評論的內容這里是評論的內容這里是評論的內容